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历史的静脉——桂林文化城的另一种温故
一本书带你去看山水之外的桂林城。
ISBN: 9787559800831

出版时间:2018-01-01

定  价:48.00

作  者:黄伟林 著

责  编:黄珊虎 孙晓芳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读者

上架建议: 文学/随笔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250 (千字)

页数: 280
图书简介

《历史的静脉——桂林文化城的另一种温故》一书由43篇随笔组成,作者立足桂林这一文化地点,以抗战时期为时间切入点,书写了这一时间段在桂林的人、在桂林发生的事情、在桂林的建设,内容涉及文化、饮食、旅游等方面,重现了一个鲜活的“文化城”的形象。

“桂林文化城”是指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陷以后,到1944年11月10日桂柳相继陷落以前,在桂林呈现的抗战文化现象。本书从多个侧面记叙了桂林作为文化城在抗战期间的部分历史截面和文化意蕴。是一本挖掘桂林抗战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入浅出之作。

作者简介

黄伟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武汉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孔子的魅力》《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执行主编《广西文化符号》《抗战桂林文化城史料汇编》(十五卷),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庄重文文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

图书目录

桂林城最有名的山1

文化城之前的桂林城8

战时文化中心13

红色布局文化城19

东方日内瓦的构想26

文化城的“桂”文化元素31

文化城对广西的意义37

文化城的报纸45

桂林的文化区——良丰52

八桂厅·广西建设研究会58

中国首次火炬公唱发生地63

胡*之创办桂林版《大公报》69

抗战时期的湘漓源头辨75

《哑子背疯》81

海明威抗战桂林行89

当年如何欣赏桂林山水97

齐邦媛记忆中的桂林岁月106

《韩康的药店》111

曾经有个中华文学院117

广西话剧之滥觞122

邹韬奋“流亡”桂林128

警报时间创作的文学名著134

广西省*和广西大学迁至桂林141

张洁的童年记忆146

胡适给桂林留下的154

五五旅行团游桂林163

西南抗战的门户城市169

戏剧城174

雁山公园·广西师专179

寻找文化城留下的大学183

抗战时期的“桂林三宝”189

正宗的桂林米粉196

文化城的桂林菜202

桂林三记207

文化城特产213

曾经的“东方巴黎”221

桂林城227

城中之城话皇城232

文化城究竟有多少共产*236

月牙山豆腐243

桂林还有什么甲天下250

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花桥262

后记271

序言/前言/后记

大学毕业回到桂林后,我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个抗战桂林文化城,知道曾经有许多文化人在桂林这座城市书写了那个年代中国文化壮怀激烈的篇章。但当时的我对抗战桂林文化城并不太重视,我觉得那些文化人不过是这座城市的过客,他们与这座城市不过是一种旅居的关系,而且,许多描述抗战桂林文化城的文字给我一种千人一腔、众口一词的感觉,这种情形让我产生某种“审美疲劳”,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对“抗战桂林文化城”这个概念有点麻木不仁。

随着对这座城市的了解日益增加,“抗战桂林文化城”这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冲击我的认知。我意识到我对这座城市、对这座城市曾经有过的那一段历史了解太少,先入为主的观念造成了我的“智障”,我希望自己能够走出这种“智障”,真正了解这座城市,了解这段历史,了解这个人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抗战桂林文化城”。

然而,真正的了解谈何容易。历史的结果只有一个,历史的过程变幻莫测。走进“抗战桂林文化城”,触摸到的是千头万绪,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哪怕站在今天的高度回望,哪怕历史的结果早已水落石出,然而,在历史过程的层峦叠嶂中,我仍然做不到一目了然。

好在我并不冀望于一目了然,也愿意徜徉在历史的山重水复中。人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殊不知,“抗战桂林文化城”也有其千山万水、洞奇石美。在历史的万水千山中探访幽洞,品鉴美石,亦不失为赏心乐事,足以成就休闲时光。

写了好几百字,反复出现的都是桂林,很容易给人井底之蛙、一叶蔽目的感觉。其实,“抗战桂林文化城”,说的是桂林,又不是桂林。如此说来,30多年前我最初接触这个概念时的感觉也有几分真切。一个大时代,曾经给予了桂林以抗战文化城的生机;一座桂林城,曾经给予了那个大时代卓然独立的牺牲。也许人们以为我是在以那喀索斯的姿势打量一座城市的山水倒影,其实我念兹在兹的是生生不息的中国人文。

编辑推荐

《历史的静脉——桂林文化城的另一种温故》写的是抗战文化城时期的桂林,话题众多,资料丰富,篇幅短小,轻松可读,堪称一部挖掘桂林抗战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深入浅出之作。

精彩预览

海明威抗战桂林行

2015年秋天,在广西师范大学图书馆里,我逐张翻阅1941年出版的桂林版《大公报》,无意中,竟然读到了海明威到桂林的消息。

我上大学的时候,海明威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作家之一。

在那个文学时代,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以及对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起了重要作用的中篇小说《老人与海》,几乎成为我们的必读书。

直到大学毕业,我回到桂林,有好些年时间,我还会在课堂上津津乐道海明威及其他所代表的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群。“迷惘”这个词,笼罩着我的青春期。

但很长时间里,我不知道,海明威曾经到过中国,甚至到过桂林。

为了了解海明威当年在桂林的情况,我专门购买了杨仁敬的《海明威在中国》一书。此书较详细地记述了当年海明威到中国的情况。

海明威是在1941年3月到中国的。当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经持续了将近十年,离太平洋战争不到一年,海明威以纽约《午报》记者的身份携其新婚妻子玛莎·盖尔虹到中国访问。

海明威此次访问中国并非游山玩水,而是负有特殊使命。他需要了解蒋介石与日本的战争打得怎么样,中国发生内战的威胁怎么样,日苏条约签订后有什么影响,美国在远东的地位如何,造成美日开战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避免美日开战而把日本给拖在远东等一系列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当时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

当时的海明威还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已经是世界著名作家,他的三部长篇小说代表作都已经出版,声望如日中天。因此,海明威的中国之行得到中方的高度重视,蒋介石和宋美龄亲自请海明威夫妇共进午餐,并与海明威整整交谈了一个下午。海明威甚至秘密会见了周恩来。

根据杨仁敬的记述,海明威到中国的路线是这样的:1941年2月,海明威夫妇从夏威夷飞抵香港,在香港停留了一个月,了解中国情况,确定访华活动计划。3月,海明威夫妇乘飞机离港越过日军封锁线到广东省的南阳,又由南阳转乘汽车去韶关国民*第七战区前线司令部,访问了前沿阵地的士兵。4月4日坐汽车转火车到达桂林。6日乘载运输钞票的飞机由桂林飞往重庆,会见了蒋介石等国民*军*要人。9日由重庆飞成都参观军事学院和军工厂等。13日飞回重庆。14日出席了各抗日团体联合举行的欢迎会,秘密会见了周恩来。16日离重庆飞昆明,然后从昆明乘汽车沿着滇缅公路离开中国。

桂林版《大公报》1941年3月15日创办,恰好赶上海明威夫妇这次中国之行。于是,我们在桂林版《大公报》1941年4月1日第四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

美记者赫明威

在韶酬酢甚忙

日内即将来桂

我读到这条消息的时候,真是意外的惊喜。虽然我早已从杨仁敬的著作中知道了海明威到桂林的情况,但能够在桂林本地的报纸上读到海明威到桂林的消息,自然有一份特别的亲切感。从这条消息可以看出,海明威到桂林是当时的一件大事,以至于桂林版《大公报》会进行预告。

接着翻报纸,又读到一条消息:

曲江三月二十七日专访

美国著名作家兼午报记者赫明威夫妇,为搜集我国抗战资料,由美抵港匝月,本拟二十一日抵韶,旋因天气不佳,班机改期,延至二十五日始乘中航公司“南京号”飞机抵此。事前此间派出专员至南?欢迎。赫氏二十六日上午十一时访谒余司令长官汉谋,作五小时之谈话,余长官并邀蒋副长官、徐副总司令、朱处长等作陪。赫氏对于华南战局,探询甚详,余长官谈一一作答,资料提供甚多,并持出军用地图,指陈我敌目前形势,赫氏极表满意。三时二十分辞出,频致谢意。二十七日,赫氏到南华古刹、暨在韶附近之建设、名胜参观,三数日后将赴粤北各地视察,旬日后方能回韶转往桂林。

我在读这条消息的时候,有点少年时代读章回小说充满期待的心情:故事正在发生,且听下回分解。

然而,我继续往下翻,1941年4月6日桂林版《大公报》第三版,竟然是这样一条消息:

赫明威

明日赴重庆

本报专访

美作家赫明威夫妇抵桂后,闻赫氏正闭门写作,酬酢甚少。昨午据赫氏夫人亲语记者:“予等定下星期一即赴重庆观光。”

接下去,在桂林版《大公报》1941年4月13日第二版,消息这样写道:

赫明威

昨由蓉返渝

成都十一日*社电

美作家赫明威定十二日晨由蓉返渝。

重庆十二日*社电

中美文化协会,中国新闻协会等九文化团体,定十四日下午茶会欢迎赫明威。

我不知道桂林版《大公报》如此兴师动众地预告海明威的桂林之行,而当海明威真正到了桂林之后,为什么会以如此低调简略的文字对待?真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却以极其令人扫兴的方式结束。

我只好重新打开杨仁敬的《海明威在中国》。重读此书,我感觉我找到了桂林版《大公报》如此对待海明威桂林之行的原因。

根据杨仁敬的记述:

(海明威夫妇)参观了“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海明威称赞桂林是“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当他参观七星岩洞时,看到数千人挤在洞里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非常同情老百姓的遭遇,对日本的骚扰深为气愤,他希望那风景如画的大自然美能恢复原貌。

杨仁敬为撰写《海明威在中国》这本著作,采访了海明威到中国访问时的翻译夏晋熊教授,就“海明威在桂林时很欣赏桂林的山水吗”这个问题对夏晋熊教授作了提问,夏晋熊教授的回答是:

是的。他参观了几个大岩洞,看到洞里钟乳石的千姿百态,赞不绝口。但当时日本飞机常来轰炸,几个有名的岩洞几乎都变成防空洞,有个洞可容纳几万人。

海明威在小说里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很简洁,但他对桂林山水非常欣赏,认为它们是富有中国特色的自然美。

海明威回到美国后不久,1941年6月,一位美国记者英格索尔在《午报》发表了一篇《海明威访问记》,其中有这样的叙述:

在前线呆了一个月,海明威夫妇乘舢舨、汽车和火车,从陆地上涉水爬山到达桂林。这个行程原先没有安排,但他们跑了两个月,所到之处人们都告诉他们:桂林是中国最美丽的地方。他们后来在报导中也说,桂林是他们所见过的最美丽的地方。

“那儿有无数小山峰,看起来像一条巨大的山峦,但只有300英尺高。你在中国画和印刷品中所看到的可爱的风景,有许多来自画家丰富的想象力,事实上很像桂林山水的照片。那儿还有个名洞,现在用做防空洞,可容纳3万人。”

然而,海明威的桂林之行,自然景观令他满意,社会环境却令他很不愉快。30多年后,1978年,玛莎·盖尔虹推出她的《我和他旅行记》,中国之行成了这本游记的第一章,其中有关于桂林之行的记述:

在桂林,U.C.失去了超人的忍耐力。他发了脾气,在房间里到处跺脚,房间里没什么东西可踢,他还是见了什么就踢。他大声喊道:“这些狗娘养的玩艺儿!这伙不中用的臭狗屎!这群窝囊废!这帮杂种!”第12军军部与桂林有某种通讯联系,而桂林也可与香港联系。几天前,U.C.往桂林写了封信,请他们向香港转拍个电报:请求 中航在桂林把我们带走。可是桂林的工作人员却怕麻烦,什么事也没做。

中航定期航线上没有桂林这个站,桂林只是装卸货物的停靠站。在香港时,我们就安排一班运输机来载我们。天气又恢复常态,密集的大雨随着狂风倾注下来,桂林在奇山异峰中略隐略现。那些陡峭的、尖尖的、金字塔式的山峰,披着绿色的盛装,跟我在别处见过的山峰大不一样。当你看到它们从云雾中高高耸起时,它们显得那么美丽,那么充满浪漫色彩。但它们对即将着陆的飞机来说,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充满危险的复杂地形。我们真的完全给困在桂林的皇宫饭店。

那是我迄今为止被困的最糟糕的脏地方。墙上布满了被弄死的臭虫,臭虫从木质地板上冒出来,在板床上四处乱爬。臭虫除了咬人,臭味也很重,房间里有两把竹椅,一张小桌,一盏煤油灯,一盆脏水,无痰盂可倒。走廊下面有一个水泥结构的小房间,里面有个精致的现代化瓷制冲水马桶,但那房间却与这设备很不相称,地板上全是从马桶里溢出来的水。里面臭不可闻,那个情景令人害怕。我在房间里到处都撒上了基汀斯粉,搞得整个房间像给一种芥末粉的旋风掠过似的。我俩争论不休,究竟是睡在地板上还是睡在板床上更安全。

文中的U.C.即海明威。显而易见,桂林的卫生条件和服务态度都让海明威忍无可忍。海明威不是一个隐忍的人,缺乏东方民族那种谦虚温和的“美德”。我想,他肯定是以他粗暴的方式回敬了桂林的接待者。也就是说,海明威的桂林之行,主客之间一定有比较大的冲突,于是,我们才在极其高调的消息预告之后,遇到极其低调的报道。所谓“赫氏正闭门写作,酬酢甚少”真实的含义可能是愤怒的海明威根本不接待桂林方面的媒体,以至于记者无字可写,只能以这样的文字对付海明威的桂林之行。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

亚洲永久精品ww47香蕉wp889cm链接链接